四.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的。
感觉能力的发展: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知觉能力的发展:婴儿半岁左右能够坐起来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完成眼手协调的活动。在视觉的调节下,手在视野范围内完成操纵、摆弄物品的活动,这是利用知觉能力综合认识物品的特性。一直到3周岁左右,都是各种知觉能力飞快发展的时期。
2、记忆能力的发展
1岁以前的婴儿记忆能力比较差,5~6个月时可以认识并记住自己的妈妈,但保持的时间很短。在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逐步认识周围所熟悉的事物,保持对事物的记忆。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认识事物的增多,会记住越来越多的东西。但是,这时的记忆无意识性很大,主要凭借兴趣认识并记住自己喜欢的事物,记忆过程缺乏明确的目的。随着言语的发展、认识事物表象的积累及稳定性增强,开始形成主动提取眼前不存在的客体的意向。2岁左右,可以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件,不过这种能力还很弱。这种能力的出现和发展与言语的发展密切相关。
3、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的思维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在成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但是,从发生、发展的程序看,它们有先后的顺序,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它们从发生到发展、成熟,大约要经历18~20年的时间。0~1岁是婴儿思维方式的准备时期。凭借手摸、体触、口尝、鼻闻、耳听、眼看,发展起感觉、知觉能力,并在复杂的综合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萌芽状态的表象。正是这种表象的产生,并在语言的参与下,开始产生萌芽状态的思维现象。
1~3岁阶段主要产生的是人类的低级思维形式,即感知动作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感知动作思维是指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感知的事物和操纵事物的动作的思维方式,婴儿只有在直接摆弄具体事物的过程中才能思考问题。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或情景的表象及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如,婴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依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在泥工、绘画中,依据事先想好的形象去塑造、绘画。3岁左右在感知动作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具体形象思维,并在3~6岁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占有主导地位。
4、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类的想象活动总是借助于词汇实现的,对已有的表象所进行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分析综合活动。新生儿没有想象能力。周岁之前的婴儿虽然可以重现记忆中的某些事物,但还不能算是想象活动。
1~2岁的婴儿,由于个体生活经验不足,头脑中已存的表象有限,而表象的联想活动也比较差,再加上言语发展程度较低,所以只有萌芽状态的想象活动。他们能够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行动,反映在自己的游戏中。如,把一块饼干放到娃娃嘴里,或者抱娃娃睡觉等。3岁左右的婴儿,随着经验和言语的发展,可以产生带有简单主题和角色的游戏,能够反映婴儿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的想象活动。如,带上一个“听诊器”,装扮成大夫给“病人”看病;拿上一件小衣服,装扮成“妈妈”给“孩子”穿衣服等。3岁以前的婴儿想象的内容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他所看到成人或其他大孩子的某个简单行为的重复,属于再造想象的范围,缺乏创造性。这个年龄阶段的想象经常缺乏自觉的、确定的目的,只是零散、片段的东西。
5、注意特性的变化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而非独立的心理过程。通常总是伴随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表现出来,如,注意听、看,全神贯注地想或记等。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为了保持这种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3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比较集中注意某个感兴趣的新鲜事物,5~6个月时能够比较稳定地注视某一物体,但持续的时间很短。1~3岁时,随着活动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事物及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无意注意迅速发展。如2岁多时对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对别人的谈话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天津和平保育院的调查,对有兴趣的事物,1岁半的婴儿能集中注意5~8分钟;1岁9个月的婴儿能集中注意8~10分钟;2岁的婴儿能集中注意10~12分钟;2岁半的婴儿能集中注意10~20分钟。
3岁前的婴儿有意注意刚刚开始发展,水平较差。由于言语的发展和成人的引导,开始把注意集中于某些活动目标。如,注意看少儿电视节目,如果节目引不起兴趣,他们的注意便会转移。在整个0~3岁阶段,无意注意占有主导的地位,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状态。
6、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
婴儿的人际交往关系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首先发生的是亲子关系,其次是玩伴关系,再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群体关系。O~3岁阶段主要发生的是前两种交往关系。
0~1岁阶段主要建立的是亲子关系,即婴儿同父母的交往关系。父母是婴儿最亲近的人,也是接触最多的人。在关怀、照顾的过程中,与婴儿有充分的体肤接触、感情展示、行为表现和语言刺激,这些都会对婴儿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1岁以后的婴儿,随着动作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始表现出强烈地追求小玩伴的愿望,于是出现玩伴交往关系。玩伴交往关系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排斥亲子关系,也不能由亲子关系来代替。一个人没有玩伴或朋友,就不会有健康的心理。3岁前建立的玩伴关系,常常是一对一的活动,要建立群体的玩伴交往关系还有一定的困难。
7、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它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婴儿l岁左右,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我感觉逐步认识作为生物实体的自我。从第2年到满3岁,婴儿在不断扩大生活范围,不断增长社会经验和能力,不断发展言语的过程中逐步把握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自我。
8、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0~3岁婴儿的情绪和情感,对其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情绪和情感也是激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会激发婴儿积极的探求欲望与行动,寻求更多的刺激,获得更多的经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情绪,大约有8~10种。它们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随着个体的成熟、生长而逐步出现的,其诱发因素也各不相同。
0~3岁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冲动、易变、外露,年龄越小特点越突出。婴儿的情绪更多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不是被稳定的主观心态来左右。
9、意志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行为主要受本能的反射支配,没有意志力,饿了就要吃,困了就立即睡。在1~12个月阶段,开始产生一些不随意运动,进而有随意运动,即学会的运动。如,玩弄玩具,摆弄物品,奔向某个目标的爬行和走路等。初步的运动能力的掌握和运动的目的性,为婴儿意志力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1~3岁阶段,随着言语能力的飞速发展,各种典型动作能力的形成以及自我意识的萌芽,婴儿带有目的性的、受言语调节的随意运动越来越多。开始是由成人用言语调节婴儿的行为,诱导婴儿做某些事情,禁止做某些事情。以后是婴儿自己用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我要”干什么,“我不要”干什么,这种具有明显独立性的行为更多的是在2~3岁阶段发生的。当婴儿开始能在自己的言语调节下有意地行动或抑制某些行动的时候,这就出现了意志的最初形态。这时的意志力水平极差,只处于萌芽状态。虽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但时间极短,如,坐下等待开饭,等热水稍凉一些再喝等。他们的行动更多地受当前的目的物和行为欲望的支配,有很大的冲动性。
10、气质特征
气质是儿童神经反应的特征。既涉及个人的先天特性,也受环境、人际关系、接受刺激和活动条件的影响。气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在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表现得最充分。经过观察,可以发现新生儿的睡眠规律、活动水平、是否爱哭、哭声大小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婴儿表现出的情绪性、活动性不同。对陌生人是接近还是回避,对入托的新环境是否适应,也各有不同。这些在婴儿早期已经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就是气质。气质只表现个人特点,并无好坏之分。
婴儿的气质有不同的表现,根据这些不同的表现特征,可以将其归纳分为若干类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类方法。婴儿气质特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其特点具有先天的性质,父母是无法选择的。但在气质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形成受后天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极大。充分了解婴儿的气质特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良好的、适宜的环境刺激,施加相应的教育影响,会促进婴儿的良好气质特征的发展。
11、言语的发展
言语是人类特有的机能活动,它在人的意识起源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有了言语,人不但能直接感知具体的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而且还能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从而使人的认识可能由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言语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会的。
0~3岁阶段,是言语发展的早期阶段,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0~l岁为言语的发生期。包括呀呀学语,开始听懂别人说的话和自己说话三个阶段。
1~3岁为言语的初步发展期。包括词汇的发展,句式的掌握和口语的表达能力等阶段。
12、动作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第1年是动作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动作发展包括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两个方面,遵循如下发展规律。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最初的动作常常是全身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才逐渐形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如果让婴儿俯卧在平台上,他首先出现的动作是抬头,其后才逐步发展到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首先是头部、躯体、双臂、双腿的动作,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